来源: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:2019-04-26 08:00
人们喜欢梅花,不只是因为她有“香自苦寒来”的风骨、“她在丛中笑”的怡然,更有“清姿瘦影立悬崖,幽香润万家”的情怀。清姿,是她的颜值;清纯,是她的品格;清香,是她的韵味。赏梅,得其真味真韵,一个清字贯穿其间,这是她形象的真实写照,是她灵魂溢出的芬芳。
崇清尚洁,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追求,梅花则承寄了这一美好寓意。明代“花甲县令”冯梦龙来到“地僻人难到,山多云易生”的贫穷小县寿宁为官,把清正廉洁的前辈知县戴镗作为学习的楷模,为新建的戴清亭赋诗一首,其中有“老梅标冷趣,我与尔同清”句,表达自己愿做一株不畏风雪、清香永驻的老梅的高远志向。《荆州记》里说:诗人陆凯与范晔相善,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与范晔,并赠诗曰:“折梅逢驿使,寄与陇头人。江南无所有,聊赠一枝春。”如此冰清玉洁之情谊,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人间佳话,与“鹅毛赠千里,所重以其人”可谓异曲同工、相映成趣。
在中国语言中,“清”原本指水纯净没有杂质。正是从水的“清”中,引出了其他许多事物的“清”,从自然事物的“清”引申出了“清”的人文和社会政治意义。于是,便有了以清贫、清白、清爽、清高、清逸、清趣等以“清”字为核心来判断人格品性、社会风气的众多词汇,从古至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,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至宝。
人们向往“清新的空气”“清澈的水”“清澈蔚蓝的天空”,更期盼梅花清香满神州,向往清廉的风尚、清爽的交往、清新的社会环境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重拳反腐败、纠“四风”,激浊扬清,使清廉、清爽、清新成为一种返璞归真的新境界,一种触手可及的新感觉,一种生机勃发的新气象。为人处世,不必再为送礼拒礼闹心;干事创业,不必再为托请请托焦虑;人际交往,不必再为请吃吃请费神……远离了污浊之气的雾霾,感悟了风气之变的愉悦,人们顿觉神清气爽,更增添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执著和坚定。
“山家除夕无他事,插了梅花便过年”。这正是体现了一种高雅的格调、一种清新的气息、一种尚廉崇清的社会风尚。而今,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,到建立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,都旨在营造一种风清气爽的人际关系、海晏河清的社会环境。为此,我们虽然已经做了艰苦的努力,取得了正本清源之效,但反“四风”、正风气,开弓没有回头箭。惟有以“不信东风唤不回”的意志决心、滴水穿石的久久为功,严防死守、善作善成,方能积小胜为大胜,让清风正气溢满人间。
“人之寿夭在元气,国之长短在风俗。”虽然说风气建设人人有责,但“村看村、户看户,群众看干部”,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责任更大、作用更显。“源清则流清,源浊则流浊。”所有的清,最根本在于人对清的境界的追求、对清的本色的坚守、对清的风尚的呵护。“不要人夸颜色好,只留清气满乾坤”,只有“关键少数”发挥好关键作用,带头严格自律,守住规矩底线,自觉崇清守清,才能以自身两袖清风、一身正气引领社会风尚,从春天出发,努力去成就一个更加清新和谐的美好未来。(向贤彪)